廉政灵武
灵武:监督赋能 护航乡村振兴
灵武市纪委监委立足监督职能,找准找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精准监督、联动监督、长效监督、专项监督,不断夯实基层治理体系,净化基层乡村振兴领域政治生态,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立足职能,绘好精准监督“路线图”。围绕守牢粮食安全、耕地红线,防止规模性返贫等方面开展政治监督,建立《2023年灵武市纪委乡村振兴政治监督台账》,紧盯粮食收购、储存、销售等重点环节,聚焦可能形成腐败的风险点和隐患点,对专项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约谈提醒,2022年以来办结3起涉粮问题线索。紧盯耕地红线,全程跟踪监督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非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试点工作,牵头召开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监督工作会议,推动全市图斑整改1076个。采取“室组乡(镇)”联动、部门联动等监督模式,深入乡镇(街道)对惠民惠农政策落实、资金拨付、项目推进、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落实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5次,发现问题10个,已全部整改完成。
聚焦重点,打好联动监督“组合拳”。把乡村振兴领域重点工作纳入六届市委巡察工作规划,以巡察为契机把脉问诊,在对乡镇(街道)巡察全覆盖基础上,强化对85个村(社区)延伸巡察,市委五轮巡察对灵武市郝家桥镇、白土岗乡等8个乡镇(街道)及85个村(居)开展延伸巡察。截至目前,发现问题194个,移交相关问题线索10件。加强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财政、审计等部门常态化沟通协作,采取“一季一重点、一月一调度”等工作举措,开展联合监督检查,综合运用监督检查结果,精准发现问题线索,督促责任单位整改,推动乡村振兴各项政策落实落细落地。联合开展监督检查10余次,现场解决问题5个,发出工作提醒13份。开展乡村振兴专项审计,聚焦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采取查阅资料、随机抽样、实地勘察、入户调查等方法,抽查2020年至2022年扶贫项目123个,发现问题32个,涉及资金31622.68万元。
找准切口,建好长效监督“防护网”。充分发挥数字智能监督作用,以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为抓手,激活村级财务记账、资产管理、资金支付和产权交易线上监督细胞,推动村务公开、“三资”公开、小微权力事项公开。截至目前,已公示公开信息5000余条,有效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聚焦重点村(社区)监督力量薄弱、靶心不准、监督难等问题,紧盯“三资”台账、财务审批、集体资产租赁、财务公开、民主决策等情况,加强对重点村(社区)提级监督,推动村集体“三资”管得住用得好、助推村集体经济精细化治理。截至目前,开展监督检查6次,发现各类问题12个,提出整改意见建议6条,提级查处问题线索1条。切实发挥查办案件治本功效,建立健全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等部门工作联系、信息共享、情况互通等机制,将项目资金台账嵌入监督,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廉政风险,对因在村集体租赁合同中不规范问题下发《监察建议书》1份。
积极作为,立好专项监督“风向标”。积极对接组织部、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单位),紧扣乡村振兴领域突出问题、重点项目,建立“党建+项目”三级包抓台账,压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全力推进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走深走实。发挥村民监督作用,进一步规范“微权力”,让村监会全程参与监督项目推进各环节,确保村“两委”在责任落实、政策执行、项目推进等方面履职尽责。建立市纪委监委“清风宣讲团”,鼓励纪检监察干部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讲廉政党课,将廉洁文化元素融入村规民约,潜移默化地把廉洁种子播撒在村民心中、融入到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中。(灵武市纪委监委)